暨南大学发展建设奖!获奖者是他们!
发表于 2021-10-14 14:50
你知道暨南大学发展建设奖吗?
9月9日
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暨南大学召开
2021年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
会上颁发了
2020-2021学年暨南大学发展建设奖
奖励为学校、学院多元化筹资建设
做出重大贡献的组织单位和个人
暨南大学发展建设奖
为建设海内外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拓宽学校办学资金渠道,自2012年起,我校特设立此项奖励计划。
“奖励计划”设“暨南大学发展建设组织奖”和“暨南大学发展建设奖”,每年教师节前评选一次。前者为组织筹资类奖励,奖励对象是校内筹资组织单位,后者是个人筹资类奖励,奖励对象是暨南大学正式教职员工。
“暨南大学发展贡献奖”的评选遵循严格、认真、客观、公正的原则,经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会初审,最后报学校校长办公会审议,并于每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举行颁奖仪式。
医学部党工委书记、医学部主任罗良平(右二),管理学院副院长欧锦文(右一)作为获奖代表上台接受表彰
2020-2021学年发展建设奖获奖名单 | |
奖励类型 | 获奖组织/人 |
发展建设组织奖 | 医学部 |
管理学院 | |
发展建设特等奖 | 陈平 |
发展建设一等奖 | 吴菁 |
邵敏 | |
发展建设二等奖 | 成品兴 |
尹芝南 | |
刘洁生 | |
王元 | |
蔡耿添 | |
林文兴 | |
区向丽 | |
发展建设三等奖 | 陈韶鹏 |
蔡立辉 | |
吕萍 | |
李海云 | |
杨德锋 | |
陈伟菊 | |
发展建设优秀奖 | 卫海英 |
胡辉华 | |
黄海涛 | |
廖勇 | |
林健和 | |
戴霞 | |
梁森 | |
谢恬 |
经验分享
多元化筹资经验谈
这些获奖者为拓宽办学资金渠道,促进学校、学院发展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邀请到其中几位获奖者,分享了各自学院吸引社会资源合作的宝贵经验。
罗良平
医学部党工委书记、医学部主任
获颁奖项:发展建设组织奖
筹资关键词: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医学部从去年实体化运作以来,充分发挥我校医学教育的独特优势,主动策划产教融合项目,着力选择行业内、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领先地位、成长性良好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如爱尔眼科、科康集团、博雅集团、康泰生物、上海远赞集团等医疗机构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制度优势,取长补短,落实创新人才培养通道,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经验,为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实现强强联合与“双赢”。通过开展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医学健康发展论坛等多种合作模式,2018年至今医学部共筹资合同金额达到4700万元,积极推动了我校医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发展。
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合作视野,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流水平的医学学科,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造国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产学研平台,进一步提升暨大医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黎文靖
管理学院院长
获颁奖项:发展建设组织奖
筹资关键词:“引资””引智”结合,学院与校友共同发展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校友,推动学校与学院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扎实校友情感基础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校友资源,探寻校企合作的新渠道。在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科建设方面学院采取了“引资”和“引智”两个措施,主要包括:修建学院大楼、设立校董校友基金、开展专项培养项目以及邀请优秀的校友回校担任实践导师、设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吸引优秀的校友加盟研究团队等方式。学院也在叶惠全校董、柯荣卿校董、杜伟民校友、张毅校友、陈誉萍校友、罗定校友、聂铁良校友的支持下,逐步增强科研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这些年来学院通过稳步开展校企合作基金项目,逐步形成了校企双赢的合作局面。在校企合作形式上,学院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参考。首先,整理汇总学院各类发展需求,汇聚有效资源成立合作项目,积极挖掘各类校友资源,开拓多元的合作形式。例如:建设展示校友心系母校的实物载体,承载校友凝聚力;设立专项基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彰显侨校特色等。其次,吸引优秀的校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挂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等方式,共同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管理人才。最后,重视校企基金项目的信息公开,通过宣传报道,鼓励更多校友参与。严格把控校企基金项目的资金用到实处,及时与校友反馈基金项目进展。
陈平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
获颁奖项:发展建设特等奖
筹资关键词:协同发展,传承传播中华文化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是国内首个专门开展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跨领域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研究院以建立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使命。以文化遗产为核心形成的社会资源共享整合,助力研究院充分发挥华文教育龙头院校的重要作用,创建产学研协同互促、锻铸新知、产业转化与传播文化结合的新学科,推动创新性学术成果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与支撑作用,有利于促成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及交流方式,增强暨大与海内外人才的互动性交流,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增添强大力量。
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民心相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研究院将以国家级项目为抓手,以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传播文化遗产承载的民族记忆与先辈智慧,以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创意人才的文化认同感,彰显粤港澳同胞情、民族情与国家情同时,也希望尽快将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正式落户暨南大学,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意设计资源对接起来,实现文化交流合作走深、走实的可持续发展,凝聚民心做出积极贡献。
吴菁
国际商学院院长
获颁奖项:发展建设一等奖
筹资关键词:融入湾区建设,讲好学院故事
在院庆或者学院重大事件节点建立学院发展建设基金可以全面支持和推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学院重要工作之一。学院发展建设基金主要是用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国际商学院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如何进一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如何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对于学院的发展尤为重要。
学院一定要发挥学校学科的优势资源,差异化发展,精准发力。2020年,我们利用国际商学院成立10周年为契机,成立学院校友联谊会,这是学校第133个校友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友联谊交流活动,如学院校友组织和各地校友会交流活动、与当地企业家协会、校友企业参访等活动,融入珠海及大湾区。讲好校友故事,通过校友直播间、商科论坛、实践导师进课堂等系列活动,搭建学院和校友之间沟通的平台。
邵敏
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
获颁奖项:发展建设一等奖
筹资关键词:自我造血,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设立研究院或者学院的发展基金,对于学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宋献中校长一直倡导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自我造血的功能。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发展基金的成立能够让学院的研究工作积极地融入前沿,对于培育一些新的学术方向,对于鼓励老师和学生开展原创性的研究,以及激励科技和教学等,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企业重视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和投入,尤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技术的突破和进展比较快速,若想进一步提升和发挥这个企业对科研资金投入的积极性,需要高校更加主动地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考虑企业的市场和利益,帮助企业把市场和利益做大。通过这种相互支持的方式,双方共同互惠互利,这将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关系模式。我们现在和环境监测领域、污染防控领域的企业合作在探索这样一个理念,也希望以这种模式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做到产学研结合。
成品兴
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获颁奖项:发展建设二等奖
筹资关键词:注重人才培养,助力腾飞计划
为培育高层次项目,培养中青年人才,促进重点学科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2020年经济学院借40周年院庆之际建立学院教育发展基金及经济学科·腾飞计划人才引进培养基金,在引进全球优秀人才,引导教师从事高水平、创新引领性的研究用于暨南大学经济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搭建经济学院学术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以期获得长足进步。
第一,学院会将多年来的发展情况做横向、纵向对比,综合分析学院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指出学院目前存在的短板,表达和政府、学校及校友共同解决问题的期望。第二,学院秉承尊重校友意愿的原则,清楚阐述基金的架构,公开透明资金去向,及时向对方提供信息反馈。第三,学院重视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在沟通和交流中加深了解,相互促进,相互赋能。
尹芝南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院长
获颁奖项:发展建设二等奖
筹资关键词:发挥学者、名师IP作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设立学院发展建设基金能够有效补充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所需经费,并增强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会时常产生额外开支,比如设备维修、优秀学生和教师奖金等,募集社会资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大力推进基础课题成果转化,学院特意让知名教师借助讲课等社会活动向社会介绍自己的工作,促进外界对教学科研工作的了解,并有意识地向外界介绍学院的技术成果,吸引社会资本开展相关合作,藉此募集发展建设资金。借助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一些著名学者、名师的IP作用,我们收获了来自广东百岁生命、河北中迈机电设备等众多企业的捐赠,共同支持我们研究院的发展。最近我们推出了精准的免疫功能检测项目,在健康管理市场反响很好,我本人是免疫学专业的,所以我就能很好地结合我的专业把这个成果介绍给企业,让对方愿意同学院合作。
致敬每一位关注学校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发展的暨南建设者!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