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又一打卡胜地!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开馆啦
发表于 2020-12-11 16:05

“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开馆
12月11日上午
“益海嘉里文化展览馆”揭牌
暨“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开馆仪式举行
益海嘉里集团捐资3000万成立
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建设基金”

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益海嘉里文化展览馆
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庞国梅,益海嘉里集团牛余新总经理,金龙鱼公益慈善基金会总经理张薇,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副校长饶敏以及学校相关部处领导、校内外涉侨学科专家学者、益海嘉里集团代表出席仪式。活动由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增合主持。

“益海嘉里文化展览馆”揭牌仪式

“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开馆仪式
世华馆2.0版本——“馆中之馆”

暨南大学世华馆长期致力于华侨华人文献的综合性收集、整理与研究,目前已收藏各类型纸质文献近5万册(件),是海内外同类文献收藏最为集中的机构之一。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认真察看了馆藏文献和实物,并勉励暨南大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两年多来,世华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并启动了对世华馆的改造工程,建设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多渠道丰富世华馆馆藏文献,多形式改造展陈空间。

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
新建的“馆中之馆”——
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
是世华馆“2.0版本”的一大亮点
展览馆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以简笔和微场景多层面、多维度勾勒走向世界的华侨华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融通中外,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宏阔历程。
展览馆力图“活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讲述好华侨华人与中国、华侨华人与世界的故事,推广侨文化,希望以侨为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
“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的建成将为侨校学子品读侨文化提供一座实体场所,为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对外普及推广华侨历史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华商企业益海嘉里助力建设
同聚侨梦、凝聚侨心

“益海嘉里文化展览馆”缘起牌
益海嘉里郭孔丰校董捐资3000万成立"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建设基金",用于在世界范围内收集、整理与保存涉侨文献资料,致力于将世华馆建设成为一所集文献收藏、阅览、展示、教育、交流、体验、研究与资政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涉侨文献信息机构。
全方位打造华侨华人信息枢纽
致力于将世华馆建设成为一所
全球最大的
华侨华人文献收藏暨信息集散中心

2019年,益海嘉里向暨南大学捐赠三千万元
“益海嘉里文化展览馆”的揭牌开启华商企业支持华侨高等学府进行华侨华人文献建设、学术研究及华侨华人历史文化推广的新篇章,将带来华商助力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留存、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建设的良好示范效应,引领与带动海内外华商企业与华侨华人广泛参与华侨华人文化推广,同聚侨梦、凝聚侨心,增强海内外中华民族凝聚力,同圆共享中国梦。

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庞国梅(左2),益海嘉里集团牛余新总经理(左1),金龙鱼公益慈善基金会总经理张薇(右1),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右2)合影
暨南校友添砖加瓦
成为海外文献重要收集者
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暨南大学图书馆先后组织人员赴广东的梅州、潮州和汕头,福建的福州、泉州和厦门等侨乡进行文献调研,收集了一批侨批、华侨家书、华侨出入境证照、身份证明、契约、票据与华侨用品等一批近现代涉侨民间文献与实物,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献的种类与数量。

华侨家书
此外,依托散布全球的校友力量,图书馆还联合了学校对外联络处积极开拓海外文献搜集路径,与授牌海外16家校友会为“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海外文献收集联络点”。在海外文献联络点的努力下,馆里收到了19世纪中后期华工参与修建的铁路道钉和铁轨、7件东南亚早期华人遗存实物以及一批华人社团文献资料。

陈灿培博士及校友伍坚伟捐赠的珍贵历史文献和实物
探寻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
展览馆分为华侨华人、华文文学、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与华商经济五大展示板块,以馆藏文献与文物为展示主体,多维呈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贡献史以及中外人文交流史,以小见大,多维呈现连通中外的华侨华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华丽篇章。

展览馆采用现代博物馆图片展示、历史场景模拟、文献及实物展柜、多媒体展示、微信移动导览等新型展示手段,增强展示的立体感、互动性与体验性。
侨连四海 华章远扬
整个展览以侨连四海,华章远扬为主旨,序厅取潮汕地区华侨华人乘坐“红头船”出洋的历史要素,以“船帆”意象作为序厅顶的空间设计,亦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意。序厅前面“同心圆”,有“同舟共济”之意。“同心圆”两侧的装饰是木质“货箱”意象。

整个展厅以海洋元素开始,海洋元素收束。同时融入暨南大学作为侨校的“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寓意。
1
华侨华人部分


华侨华人部分展示了华侨华人移民海外、融入住在国的贡献,同时展示华侨华人心系乡邦,为祖籍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贡献。

筑路场景模拟
油画重现1865年到1869年华工参与修建宏大而艰险的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的历史画面。致敬150年前上万名筑路的华人先辈在美洲西部大陆不畏艰险的壮举和功绩。

唐人街专题仿东南亚骑楼及南洋风情的百叶窗
唐人街专题仿东南亚骑楼及南洋风情的百叶窗。展区内容包括唐人街、海外华人社团两部分的图片、明信片、视频等文献。同时使用了滑轨装置增加观展者与文献之间的互动。

滑轨装置

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互动装置:听筒《卖花词》歌。
该歌曲是南洋各地抗日筹款的必唱歌曲之一。
2
华商经济部分
华商经济部分由“华商百业”和“联动中国”两个单元组成,展示华侨华人在住在国从事商业、企业经营活动,参与全球化竞争并脱颖而出的历程,并展示华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者参与祖籍国建设,连通世界市场,合作共羸的历程。

通过复原场景、复古砖墙、商铺招牌、广告牌、展示橱窗等元素,模拟构造出一个具有浓厚历史韵味的商业街空间。

还原19-20世纪美国纽约华埠较具影响力的高档中餐馆“旅顺楼”
主要以19-20世纪美国纽约华埠较具影响力的高档中餐馆“旅顺楼”为原型,呈现当时中餐馆的内景,包括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牌匾、屏风,以及西方装饰风格的桌椅。桌面摆放的是一本精美的中餐菜牌合集。原始菜牌来源于美国华人陈灿培博士等人的捐赠,选录了7种进行复制。

桌面摆放中餐菜牌合集
3
华文教育部分
华文教育部分呈现华侨华人通过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特性、增强竞争力、增进同祖(籍)国交往与感情的历史。

分两条线索展示:一是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海外华文教育,二是以暨南大学为主线梳理国内华侨教育的历史脉络,通过复刻暨南大学南京时期的校门来营造侨校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复刻暨南大学南京时期的校门
4
华文传媒部分
华文传媒部分展示海外华文报刊、华语广播、华语电视、华文网络媒体这几大传媒类型的发展历史及主要特点。

主体单元是作为传统纸媒的海外华文报刊,该单元以推拉式报纸架的展陈方式呈现了华文报刊由萌芽到迈入互联网和集团化时代、由单纯的华侨报刊到成为帮助华人融入当地的少数族裔媒体的历程,而在华语广播电视部分则别具新意地模仿新闻演播室的小场景、放置新加坡“丽的呼声”复古收音机。

模仿新闻演播室小场景
“丽的呼声”是曾在东南亚有着广泛影响的华语广播频道,新加坡“丽的呼声”团队利用现代科技载录了过去长达300个小时的丽的呼声经典华人方言节目。装置的使用意在营造回到华文传媒现场的效果。

新加坡“丽的呼声”复古收音机
5
华文文学部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本单元以作家书房的形式营造“用母语书写回家“的温馨氛围,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方式,绘声绘色地综合呈现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历程。

图片主要是馆藏海外华文/华人文学图书书影,视频是通过触摸屏装置来观赏华文/华人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作家传记和访谈、华文文学活动及讲座等,

以作家书房的形式营造“用母语书写回家“的温馨氛围
音频通过仿古电话装置、微信扫码听等方式“听见文学的声音”,这声音来自作家自己的朗读,也来自人们以各种方式对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解读。

通过仿古电话装置“听见文学的声音”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尾厅左侧借用了暨南大学的校徽设计。特别选取了华侨华人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些重要关键词,也运用了数字人文的词云的概念。

这一方小小的展厅不足以承载厚重的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但她表达了暨南人向华侨华人这一群体及其创造的历史的由衷敬意,也希望籍此表达暨南人对于书写暨南大学历史、关心帮助暨南大学成长的每一个人的感谢和敬意!

联系方式: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达到西601号
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
邮编:510632
联系人:王华
Email:ohqxx@jnu.edu.cn
电话:
+86 020-85220287
+86 18665007801(微信同号)
南洋通讯社
资料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中心 图书馆
暨南大学微信公众号
素材支持 © 李丹平
图片 © 郑帆
部分图片来自暨南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 © 郑帆 陈联 陈欣茹
责编 © 陈联

来世华馆品读侨文化吧!
</></></></></></></></></></></></></></></></></></></></></></></></></></></></></></></></></></></></></></></></></></></></></></></></></></></></></></></></></></></></></></></></></></></></></></></></></></></></></></></></></></></></></></></></></></></></></></>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