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师说 | 暨南师长田明:学会理解不完美
发表于 2020-06-22 19:30
田明,哲学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各级别科研项目多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南京大学学报》等CSSCI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著作两部,译著一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走近马克思》主讲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分别于2014、2019年两次获得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
学校里流传着田明讲课场场爆满的传说。田老师已经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学生毕业后仍喜欢找他答疑解惑,寻求人生指点。
又到一年毕业季。
过了18岁,我们是生理意义上的成年人,而大学毕业典礼则是思想与心理意义上的成人礼。
毕业不仅是昔日的总结与新征程的开启,更是喜悦与悲伤、幸福与坚毅、美好与平凡共同演奏的交响曲。不论明天你的选择是什么,经历了大学毕业,人生便不再允许我们继续懵懂。就像现在这样,毕业的喜悦会夹杂着一丝不如意,纵然成就斐然也要接受平凡。学会理解不完美,才有可能成就美好的未来。
读书的日子令人难忘,它时而如夏花般绚烂多彩,时而如松柏般朴实无华。取得成绩时,我们不会因忘情庆祝而自感轻浮;遭遇挫折时,我们也没有因痛哭流涕而落寞消沉。当昔日的苦与乐凝结为记忆,遗憾之情不必油然而生,只要师长的教诲、父母的付出、同学的宽容常驻心头,生活就会永远为我们留住一份真诚。
世界本不完美,但这不意味着奋斗没有价值。当生命的意义已经没有标准答案,奋斗终将使人明理。因人成事,因事立人,是非真假在自我与世界的交往中逐渐显现,而我们则在其中不断成长。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失败的原因却只有一个,这就是不能认清自我,不能扬弃自我,不能合理超越自我。聪明人常在,智者却不常有。若要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仅仅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心胸开阔,坚韧不拔。
我们必须懂得,不是所有“收获”都意味着“应该”,也不是所有“能力”都必然会被“认同”。放眼人生,任何一种成就,不论你认为它多么重要,它本身有多么重要,都不过是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奋斗常在,成就并不常在;勤奋常有,认同却不常有。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守住自己是我们面对无限挑战的原始动力,也是正确打开人生的一把钥匙。不论未来是否如己所愿,我们都要明白,志存高远,奋斗不息,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世界本不完美,坚定信念方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若自身甘于狭隘,就会有无数个“不得已”作为借口。拒绝沉沦,要求人敢于面对内心的桎梏,信念往往是看清现实的媒介。有的时候,保持问路的勇气好过重复一条“完美的”道路。因为,自认的“完美”又何其不是狭隘的表现?坚持就是幸福,奋斗就是成功,我们不必乞求别人的认可与同情,而是战胜一个又一个自己不敢面对的自我,或许这才是信念的力量。
因此,我们更要懂得,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求保持一份求真之心、向善之心。理解不完美就是要人懂得淬炼的必然,当一切自欺欺人都烟消云散,你必然会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收获属于你自己的独特完美。
时光荏苒,我们终要迈出校门。希望各位暨南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于担当,不负韶华。岁月冲不淡暨南情,让我们彼此保重,期待与君重逢!
毕业快乐,
记得把师长的谆谆教诲
也装进远行的行囊。
关注暨南大学校友会
毕业季惊喜陆续来袭
南洋通讯社
策划|梁燕、刘毓洁、陈联、黄亚楠
文字|田明
海报&编辑|郑帆
责编|陈联
毕业季 × 师说
入海之前,且再听君一席话。
</></></></></></></></></></></></></></></></></></></></></></></>
>>>>>>>>>>>>>>>>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