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剑华:我的“徒弟”也是我的“老师”

介绍
暨大出现过一门“网红”公选课“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学生爆棚,甚至站在教室后面听讲。该门课的主讲老师,正是我校文学院的宋剑华教授。宋剑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刊物发表过2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过10多部学术专著,是治学的“老手”和“好手”。然而从教37年,他更看重的不是学术成果,而是能否成功地把学识修为传授给学生。
“一个老师的任务就是教学”,他娓娓道来与学生的故事。
常常自责 打磨师技
教学这门学问,有时容易掉进照本宣科的陷阱,宋剑华对此十分警惕,“一位老师应该独立开展大量学术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他认为,仅借用旁人的研究成果开展教学,缺少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很难教好学生。
他很怕浪费学生的时间,“他们的时间很宝贵,很多学生毕业时觉得自己4年里没学到什么。”他觉得老师要负很大责任。尽管上课用的是自己编写的教材,他仍然在每节课前花大量时间备课。课堂上他严格避免“吹水”,他说,“我只讲我分内的知识。”因为他只能保证把“分内的知识”讲好。
“一位好老师应该有自责意识。”他说到做到。
耐心雕琢——学生成“徒弟”
宋剑华在学生面前拥有一个称呼——师傅。他觉得自己就像带学徒的木匠,手把手教学生做衣柜,“先让他们照猫画虎,熟练后引导他们自己做,最后能创新、能出师。”这个过程需要耐心。
他常常反思,发现耐心、亲切的交流更能让学生掌握要领。从前的徒弟跟师傅同吃同住,不就是半个孩子?他投入了大量时间与“徒弟”们相处,课后经常与学生散步、聚会、聊天,天南地北。“徒弟”们找他“聊聊”,他不管多忙一定答应。渐渐地,“徒弟”们的“手艺”学得很快。许多很棒的学术观点,在师徒一行平日“谈人生谈理想”般随性浪漫的交流中,悄然流淌。
尴尬后自我完善——“徒弟”也成“老师”
“有时上课发现自己讲不下去了,或者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当时觉得很尴尬,回去之后觉得这个问题真是切中要害!”宋剑华认为,学生能启发他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不是说学生青涩而我成熟,授课时我也在自我完善。”借助与“徒弟”们的互动,他在科研路上时常有新思路,他的“徒弟”们,也摇身一变成了他学习的对象。
从教“学生”变成带“徒弟”,从单纯的传者蜕变为学习者、探索者,宋剑华感受着教学带来的滋养,教学已经成为他的信仰。
“有什么比站在讲台上和同学们对话更开心的呢?这就是我的幸福感。”宋老师如此总结他的教学人生。
文/李晓晴
网络编辑/周亚东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