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填烽:仰取俯拾 “硒”心不变


  • 1737
  • 0
  • 0
暨南大学校友总会成立于1992年12月25日,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现任会长是马有恒先生。校友组织形式多样,既有地方校友会、专业同学会,也有行业联谊会等,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暨南校友联络网。
 访问      
发布时间: 2018-12-28 09:30    更新时间: 2018-12-28 09:30

介绍

陈填烽,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致力于硒的化学设计与肿瘤诊疗应用研究,获得国家万人计划、国家863 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 863 青年科学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及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近5年来在本领域主流杂志发表论文超过150 篇,申报中国专利32项,授权美国专利1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6项。

陈填烽2008年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暨大任教,曾有媒体将其冠以“27岁最年轻博导”的称号,一时间声名鹊起。时光飞逝,如今这位“最年轻的博导”教书已逾十载,当年满腔热血的学术“潜力股”,如今成长为暨南园中的一名谦逊学者。2018年8月,陈填烽在众多的光环上再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十年沉淀 “最年轻博导”已成过去式

初见陈填烽是在校本部的化学楼。这是暨大最老的一栋建筑物,有着60年的历史。老旧、简陋与楼内研究者们紧跟前沿的学术研究形成巨大反差。学生们正在实验室里忙碌着,旁边一间小小办公室里,陈填烽正在与另一位老师交流,我们便在门外等候。

走进办公室,他接连对我们说了好几次“对不起,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年轻、谦逊又随和,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陈填烽这间狭小的办公室异常整洁,物资齐全,像个温馨的“小家”,正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陈填烽说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和这间办公室里度过,久而久之也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陈填烽本、硕都是在暨大就读的,2008年,他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暨大,身份一下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凭借出色的科研实力,陈填烽迅速晋升为博导,成为当年暨大“最年轻的博导”,一时名声大噪。俨然还是学生模样的他,却带起了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博士生。与学生们一块泡实验室,一块爬山唱歌,混在学生堆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一名老师,而且还是一名博士生导师。

时光荏苒,10年过去了。当谈及“最年轻博导”,他淡然一笑。以前他不喜欢别人称他为“最年轻的博导”,觉得噱头的意味重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随着年龄渐长,他希望撕下这个标签,让大家通过科研成果来认识他。“对于科学家来说,你的科研在某个方面做得特别好或者是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或突破,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10年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的陈填烽,想法天马行空,想在科学的世界里大干一场,“觉得自己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能做。”但十年过去了,虽激情依旧,但是思想却愈加沉淀。在科学面前,知道的越多,才越是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慢慢地发现自己并不是什么都能做,也慢慢找到了自己能做的点在哪里,自己最感兴趣的点在哪里,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机遇源于背后辛勤的付出

在外人眼里,陈填烽的人生轨迹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暨大本硕连读,研究生提前毕业,后又到香港读博,再后来重返暨大教书……人生的每一步都顺利得让人艳羡。

“有些事情、有些政策遇到了是我的幸运。”这是在采访陈填烽时,他说的一句话。说完这句,他摆摆手,说自己的经历没办法复制。

一路走来,外人只看到他的顺利与成就,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不仅靠机遇,更靠的是他辛勤的付出与努力。幸运只能说是这一切顺利进行的偶然因素。

对于外人来说,科研是枯燥而乏味的。没有学术兴趣的支撑,很难在一日复一日的实验中获得快乐。大学初期的陈填烽,并未表现出对学术的热情,他甚至选修了会计和新闻传播学等热门专业课程,期望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好工作。

直到大三在实验室开始了“硒”元素的研究,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对于“硒”的研究,一做就做了近20年。“兴趣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有了兴趣,他潜心研究,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的论文,为后来到香港读博积累了基础。同时又因为研究生阶段成果丰硕,得以提前1年毕业。

但是在无边无际的学术海洋上,困难也如冰山一样存在着。在香港读博是陈填烽学术生涯的一处拐点,他扩宽了自己的研究视野,但是也有很多困难等待着他去披荆斩棘。因为博士生导师做的是肿瘤等医学药物方面的研究,而他自己本身是学化学出身。研究方向的差异再加上语言上的困难,这对陈填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在不断的磨合中,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且在新的领域作出了创新的成就。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008年,陈填烽重返暨大。在这里,他将自己熟悉的“硒”研究与肿瘤方面的研究联系在了一起,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对于“硒”这一化学元素的改造,将其用于肿瘤的诊治当中。陈填烽实验室与华侨医院、中山三院等医院合作,将这一研究成果用在了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做科研肯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前提是努力做好准备,将必然的基础都提前准备好。把基础的工作做扎实,当机会来临,才能够抓住机会。”这是陈填烽对于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一种期望。

言传身教 欲把金针度与人

教师立德,方能树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是陈填烽一直以来秉承的原则。跟随了陈填烽7年的博士后贺利贞说,陈老师总是很忙,经常会忙到夜里12点。学生们经常会在深夜收到陈填烽的邮件或短信,对他们的论文提出指导意见。

“老师如果能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做到12点,那么学生自然不会在8点便离开实验室,回去休息。” 陈填烽至今已带了十届学生,学生们的勤奋刻苦离不开老师的以身作则。他还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兴趣的指引下,坚持做下去,才能够做出成绩。

同时陈填烽身上有一股子中国士大夫的气度。正直真诚、努力勤奋,知礼节懂感恩,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时代、社会甚至身边人的帮助。香港博士毕业后,他本可以留在香港或者到更好的高校工作,但是他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直接回到了暨大。实验室条件不够好,他可以周末带着学生到香港做实验。工作环境不太好,他觉得无所谓,甚至还很满足,夸化学楼通风好又安静,对环境丝毫不挑剔。

前段时间,《我不是药神》引发了许多关于制药方面的讨论。陈填烽说自己看完电影感触很深,“我们是做化学药物的,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果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人,如果你选择善良,那么你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朝着这个方面去走。”因此,他教育自己的学生,将善良与感恩置于首位。

“不管是处于人生的低谷还是高潮,只要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会受到很多的帮助。机遇、平台,有形的无形的帮助……因为有了这些才成就了现在的我。”因此,陈填烽总是满怀感恩,现在的他以解决目前社会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向:肿瘤靶向药物;创办企业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社会服务;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等等。

“随着年龄的变化,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希望自己初心不变,归来仍是少年。”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在追求科研和育人的道路上,陈填烽不会止步。

文/刘珊 郭放

网络编辑/周亚东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