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产学研精准对接“双链四融”育药学创新人才


  • 1740
  • 0
  • 0
暨南大学校友总会成立于1992年12月25日,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现任会长是马有恒先生。校友组织形式多样,既有地方校友会、专业同学会,也有行业联谊会等,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暨南校友联络网。
 访问      
发布时间: 2019-03-29 11:15    更新时间: 2019-03-29 11:15

介绍

“我国现有16.5万个药物批准文号,但是创新药物占比不到1%。药物创新研发和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同时由于我国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与途径匮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程序化和碎片化,本科毕业的学生尚且不能直接进入药物研发的生产线,缺乏一定创新性的培育。”药学院药学创新实践教学促进会会长、药化教研室主任孙平华教授表示,在以质量为生命,创新为灵魂的药学研究领域,构建以个性化创新内容为主轴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突破这一人才培养瓶颈、协同行业创新势在必行的一记关键方针。

基于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在2008年广东省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下,由孙平华率先提出的“‘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双链融合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应运而生,这一项目荣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经过十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打磨,这一以“药物研发”为导向,以“学科融合、校企融合、理论课程与药物研发实践融合、应用与创新融合”为纽带,重塑全程融合、多维协同“专业课程链”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步步实现“厚基础知识、宽研发视野、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双链四融”

融合优势学科资源,突破人才培养瓶颈

药学院党委书记李霆是项目组的重要成员之一。他说,药学学科是暨南大学的“双一流”学科。该项目以药学、生物学和医学三大“985优势学科”为支撑,以药物发现-药学研究-药物评价构成的“药物研发链”为导向,按照药物研发流程组织课程,重塑了“学科融合”“理论课程与药物研发实践融合”的“专业课程链”。

“以往每个实验课程的设计是孤立的,由于课程割裂和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严重,学生知识点遗忘率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大局观的现象十分普遍。”孙平华表示,这一“支链”打破了课程间的壁垒,使各知识点串并成线、交织成面,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和一体化,是构成新型立体个性化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

另外,“校企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药物研发场景,全面了解并亲身体验药物研发流程,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深化专业知识在药物研发实际中的应用,促进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创新融合”,最终构建“双链四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

为人才培养搭建大平台

一方面,团队依托“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打造了“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大平台,构建“国—省—校”三级教学体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共建设”方式,建设创新实践培养基地,打造了一个立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另一方面,囊括叶文才和丁克等长江学者、高昊等教学名师、企业千人王玉强和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曹晖等国内外药物研发人才的高水平师资力量,也推进了“学科融合——校企融合——国际融合”的多维度创新教学团队的建设。

第三,“优秀本科生校际交换”等计划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药学节”“赢在创新”等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深化“宽视野——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生机勃勃的多元育人氛围。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大平台,高水准多维度的师资力量,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多元育人氛围,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师资-氛围”三重保障体系。

项目成果不仅促进了药学学科在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还建成由教学名师及青年创新教师组成的层级式高水平教学团队,获批省级精品课程3门,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2个,打造了立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订单式人才培养”

无缝对接药物研发需求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将汲取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储备并将其应用到药物研发和创新实践中更为必要。

优化培养方案,从“重基础知识”向“重应用、强创新”提升。项目团队按照药物研发流程整合课程体系,开设《药物发现与药学大师》和《创新药物设计与研究综合大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同时逐步增加实践课程学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内容,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8级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苏雅伦曾在大四选修了《创新药物设计与研究综合大实验》课程。他说:“在以往的实验课里基本都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这门课则需要自己阅读中外文献、设计化合物、去验证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一步步摸索和实践,我们对书本中的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

该项目还充分激活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借助“中科先进班”和“本硕博班”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为他们未来深造提供方向。

项目实践以来,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探索实验、赢在创新等项目多达千余人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00多项,“挑战杯”获多项国奖。同时,毕业生的择业方向明显向研发岗位倾斜,毕业生深造率和药物研发岗入职率较实践前分别提高了57%和21%。其中,2009届本科生陈成斌作为主要完成人已成功研制一类新药并实现专利转让。

如今,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应用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研发视野不断拓宽。不拘泥于基础知识的人才培养策略,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操能力强、适应“即插即用”的人才特点十分符合制药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如华润双鹤药业、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等多家用人单位释放合作意愿,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而“校企”的融合也大大促成了药学本科毕业生与药物研发生产领域的无缝对接,一定程度缓解了药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药物研发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个性化教学

“一人一个新化合物”

“以教为主——验证性——孤立化”陈旧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因材施教才能培育出具有全局视野和独创性思维的行业佼佼者,开创“一人一个新化合物”为源头创新、驱动全面系统化创新的个性化教学正是这一项目的亮点之一。

项目组成员周海波副教授说:“我们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引入本科实验教学,让每个学生自主设计并独立合成一个新化合物。”

“不同于其他课程,项目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未知的,比如药物合成的合成路线未知,需要同学们自己阅读文献,设计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且根据实验要求不断的调整实验方案。”药物化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黎盛荣说,“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一人一个化合物,并且研发出的化合物都是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的新化合物。”

“一人一个新化合物”个性化教学方法的主要提出者孙平华表示,以专业课程链为横轴,以源头创新化合物为纵轴,交织形成的矩阵创新体系能够直接驱动系统化创新结果的产出。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的数据和科研成果有机会直通SCI论文,甚至发表专利,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人人创新的个性化教学。

全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国立大学Martin教授称赞此与前沿尖端研究相匹配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参与研发链为导向的教学是别具匠心之举”。

基于理论,联系实践,以药物研发为导向、“双链融合”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和新模式开创了“一人一个新化合物”为源头、创新驱动“生生创新”的个性化教学新方法,而这一融通教研各元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或将引领和推动全国药学教学的改革,培育更多药学创新英才。

(编辑/郭放)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