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肩负职责使命精心培育一专多能型卓越新闻人才

介绍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有关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结合新闻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校、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多方力量支持下,创建并实践了新闻人才培养的“六结合”模式,融“部校共建—校媒协同—师生发展—内外联培—思政创新—评建创优”六大类要素及其运行机制于一体,锐意深化改革,取得累累硕果。以此为基础申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新闻人才培养‘六结合’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着眼立德树人 力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耳入脑入心田
学院依托“部校共建”机制,将“六结合”作为教改重要突破口,不仅做好思想上理论上的充足准备,而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更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接受不接受”的问题。
为了坚定学生的政治信念和新闻理想,学院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将专业课程教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有机结合,运用知识传授的方法,系统强化政治素质。一方面抓教材建设,组织骨干教师深入研究、撰写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研究系列论文,融入讲义并形成教材;另一方面狠抓课程建设,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思想专题》《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等全面纳入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为了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形式、增强效果,2015年学院分别在井冈山和延安挂牌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实践培训基地”,深化红色主题教育,重视拔尖人才和积极分子的培养。自此,每年都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前往基地参加课程培训和实地调研。
学院还组织或支持师生通过考察红色圣地、重访历史现场等方式,以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有效地教育启发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研究问题,在重走长征路、“穆青路”、抗联路等的亲身行走和新闻实践中体会、内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院毕业生、现任南方日报时政部记者的马立敏对“暨情延安”暑期社会实践印象深刻。她说,这些精心组织的社会实践、新闻实训给了新闻学子走出学校、深入基层进行实地采访、调研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学以致用,在交流学习中锻炼、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很棒!”
学院院长范以锦表示,“学生们通过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取到了真经,在实习实践中过足了‘记者瘾’,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与理解。实践证明,实施部校共建,不但让教师和学生师生在新闻实战中坚定了政治信念和新闻理想,也让高校的教学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
校媒协同育人 践行“四力”将新闻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学院依托中央和地方优质媒体资源,将实训与实践有机结合,连续10余年与中央、本地主流媒体合办“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传媒领袖讲习班”,开展“我行我动”“我是记者”“寻梦中国”“全球调查”四个系列的大型暑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让师生们行走在新闻实践的第一线,在“真刀真枪”的具体案例、场景、项目、竞赛中教学相长。
学院持续开展“六结合”教学创新活动,每年派出100多名师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师生们将课堂所学、平日所研的内容付诸实践,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中国大地上写下新闻篇章,而他们的能力、素质也在这一过程中默默生长。
师生们先后赴新疆喀什、海南三沙等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入边疆、海洋与基层以及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开展主题教育和大型社会实践,撰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社会实践作品,含调研报告100余篇,合计400万余字,影视短片30多部。
“揭梦三沙”南海深度采访行、“寻梦中国”海疆万里行、“广货行天下”边贸万里行、“寻访美丽中国”川藏行、“基层深呼吸”湖北宜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采访调研、“寻梦廊桥”深度采访行、“我是记者”瑶乡行、“中国梦·海外华文媒体深度调研”……这些遍及中国南北、覆盖商贸、农业、环保、传媒等领域的品牌活动,不仅搭建起了一届届学生成长的阶梯,也成为他们和师弟师妹们口耳相传的心灵印记。副院长张晋升介绍说:“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精品。”
师生共同发展 让新时代的新闻人在“真刀真枪”中长成
新闻教育要教出好学生,不让一个人掉队,对教师履行指职责使命的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应地,师生共同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学生教学相长中不断地长成。
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群体正冉冉升起。其中,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刘涛不仅科研、教学成果突出,同时而且坚持新闻评论写作,始终保持对业界的新鲜感、敏锐度。从2013年开始,他在《中国教育报》开设评论专栏,深入思考转型中国的社会问题和痛点,迄今发表新闻评论300余篇,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三等奖。如果说“一专多能型”是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刘涛则以言传身教成为“一专多能型”的典范。
刚刚荣休的喻季欣教授是一位资深记者、作家,自2008年起,他以不输于青年人的饱满热情,秉持“立足现场,以行求解,做最富于行动的新闻人”理念,启动并主持了“我行我动”系列新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国家、广东中心工作或历史节点,组织带领学生行走天涯海角,捕捉时事热点。10余年来师生合作共出版作品、专著15部,获全国奖3项、省部级奖6项,新媒体报道150余篇。喻季欣相信,与其站在讲台上告诉学生如何写一个新闻的导语、写故事,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成长。
“当代大学生不喜欢说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你若端着,我便无感’。”学院党委书记杨先顺说。为此,学院创立了“三位一体,多维互动”的教育模式,将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思政工作三者有机融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学院将教学改革、教学实训、社会实践、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在学生培养上逐步显现出效果。学院师生先后获得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等众多奖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内外联培 在国际化实践中提升“管用性”和“满意度”
在立足中国的土地之外,学院结合学校暨南大学的侨校优势,将眼光和实践场域从国内延伸至海外。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开展中国形象全球调查,组织学院研究生分赴英国伦敦、巴西圣保罗、加拿大多伦多、巴西里约热内卢等地从事社会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华商、华工、华人学生,也包括对中国制造、中国形象的印象调查。研究报告和调研心得汇编《中国形象全球调查》,目前该系列已经出版多本。
2016年1月,学院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合作,派出多名师生赴印尼开展“雅(加达)万(隆)高铁行”,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空间、华侨华人的机遇和作用等话题采访相关负责人,新闻报道随后在《羊城晚报》及多种媒体平台刊发。
2014年8月24日至9月7日,陈喆副教授带领7名学生,辗转美国圣迭戈、墨西哥蒂华纳和墨西卡利三座城市,采访拍摄了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四位华人侨领,制作了四集墨西哥华人华侨电视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播出。在半个月的拍摄采访过程中,师生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墨美边境采访拍摄时,遇到了持枪士兵的质询;长途公路拍摄中,难以与不懂英语的墨西哥当地司机沟通;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完成每一项的采访拍摄工作等等。陈喆老师说,“面对这些困难,师生们积极将其化解,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曾多次参与“中国形象全球调查”的博士生王悦表示,能在读书期间跨出国门赴海外调研,在新闻的第一现场实践,在国家媒体与企业的海外驻地深度走访,这是新闻教学的模式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典型案例。虽然活动至距今已过去五年,当时的所见所得如今历历在目,由调研得来的诸多成果后来得以发表,加之近些年参与过此项目的同学们,纷纷在个人学业事业上收获好成绩,我想都应感谢学校、学院创造的良好平台和机会。
师生的辛勤付出获得了回报。2012年以来,学院获得各类重要奖励200余项,获媒体报道2000余次。据不完全统计,有44个单位、240多人次来访,与学院就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交流。
2017年12月,由学院执行院长支庭荣、党委书记杨先顺分别负责的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接受了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中俄联合认证,以中国教育世界标准来进行“体检”,并以此来查找差距,持续改进教学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两专业双双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同时找到了进一步解决本科教育教学问题的着力点、关键点。
该项教学成果主持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林如鹏表示,这一奖项的获得,是对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期以来坚持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肯定,是对我们尝试解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两张皮”、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主导权的认可。希望学院师生以此为起点,继续探索完善,评建结合,以评促优,对标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机制转换,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为境外培养“一专多能型”高水平新闻人才。
(责编/郭放)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