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铁饭碗”当茶农,TVB讲述香港暨南人的湾区故事
发表于 2021-04-06 15:00

由香港特区政府支持制作、陈少琪制片、李永辉导演的纪录片《港湾起跑线》正在TVB热播!该片聚焦十位香港青年在内地的生活,讲述他们凭借勇气和专长逐梦大湾区的励志之旅。

纪录片第六集《茶味人生》的故事发生在肇庆,而故事主角,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余威。

港青茶农余威-Will
香港青年
怀集新岗茶叶总经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
暨南大学肇庆校友会骨干
01
放弃香港廉政公署“铁饭碗”
到肇庆怀集“当茶农”

2013年,余威放弃了ICAC(香港廉政公署)“铁饭碗”,选择到肇庆怀集大稠顶“当茶农”。比起他曾经生活过的温哥华、香港、广州等光鲜亮丽的大城市,山区的生活条件明显会贫乏一些。但余威认为,茶业工作让他获得了许多新知,嗅觉和味觉也更加灵敏;生产出高品质茶业,更能让他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余威出生在香港,在加拿大读完高中,回到内地暨南大学完成大学学业,自诩一直调皮捣蛋。毕业后他立志好好生活,准备了两年公务员考试,如愿考上了ICAC(香港廉政公署)的岗位。未料才入职,爸爸和伯父们找他谈了一场话,希望他可以辞职继承家业。他反复衡量以后,同意了爸爸的要求,“想趁着年轻拼一拼,看看生活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怀集新岗大稠顶茶场是中外合资企业,它和台湾高山茶的发源地南投县处于同一纬度,湿度、温度等自然条件相像,而且与自然保护区相连,生态条件十分好,很适合种茶。余威的爸爸1993年开始投入建设,一直坚持做高品质的高山茶,因此对接班人十分严格。他让余威跟着一班老伙计,从种茶、制茶到销售,事无巨细从零开始学。刚到山上时,余威与茶厂工人同吃同住,虚心向他们学习,把握茶树生长规律与种植管护细节。始终坚持对种茶、制茶和销售等环节严格把关,是保证茶叶高品质的奥义所在。

余威既要制茶,又要当一线销售,必要时还得到茶田帮忙采茶。当地农民既是茶场的工人,也是他的老师,教他分辨不同的植物,怎么从细枝末节判断茶树的生长情况,山上的生态该怎么保护,怎么从风和云判断气象。这些都是一个真正的茶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每一个条件的变化均会给茶叶的生长、采摘带来影响,进而影响茶叶的味道。

余威刚回到茶厂不久,就遇到了消费模式转变造成茶叶市场销量断崖式下跌。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他积极探索新市场,通过转变传统销售模式的方式使茶厂运营焕发出新的生机。

余威推广茶文化的理念:“一杯茶 一本书 一人生”
“好的产品要有品牌推广和销售渠道的配合。”从2016年开始,余威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更多转向这两个方面。他将目光投向与文化方面的店铺进行深度合作,大力进行茶文化推广,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今年年初,余威的茶品牌拿到了“肇庆十佳旅游手信”的称号。他希望能够与肇庆其他特色产品进行跨界与融汇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客户共享。

余威希望结合肇庆特产进行跨界融合推广
02
茶山事业风生水起
在湾区生活很幸福

余威毕业照
作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余威加入了暨南大学肇庆校友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校友骨干。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会和校友们定期聚会,聊聊近况和对未来的展望。

余威与肇庆校友聚会
当年,余威的父亲让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工作及事业的分别是什么”。七年过去了,他不仅在肇庆的茶山上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还收获了美满的婚姻和可爱的女儿。他很感谢自己当初的选择。他说:“这个过程的挑战是很有趣的,虽然肯定有很多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但人生很长,一个事业计划执行三十年,一点挫折其实无须在意。我一向觉得人生有挫折才会精彩。”

余威一家
据了解,余威还喜欢向香港朋友分享大湾区等内地发展信息。“他认为港澳是面向国际的窗口,内地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大湾区实际是粤港澳三地‘互相帮助’。”希望他们多多了解内地,乃至在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创造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
在纪录片的最后,他向观众分享自己的心声:“在大湾区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这条路没有走错。”

余威与《港湾起跑线》节目制作人陈少琪(右)、主題曲作曲者张家诚(左)
《港湾起跑线》制作人陈少琪坦言,10个故事中,代表肇庆的余威比较特殊,“因为在香港几乎没有人做农业。”陈少琪很欣赏余威的勇气和坚韧,希望他的故事可以让更多的香港青年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让他们用勇气追求梦想。
一杯茶 一本书 一人生
这是余威将茶与文化融合推广的理念
也在某种程度上
刻画出他人生的意义

关注暨南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看更多暨南校友精彩故事
南洋通讯社
资料来源 © 西江日报
《港湾起跑线》
编辑 © 刘海涵 郑帆
责编 © 陈联

为香港暨南人余威点赞!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